集资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区别是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听说过有的人说是要办大事然后鼓动您一块出资,到时候一定会给予巨额的回报。结果有一天他破产了,什么收益也没有了。这时候就会思考这是犯集资诈骗罪还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呢?接下来请随我们来了解一下集资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区别。
一、什么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
1、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是指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准确理解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关键在于首先要坚持该罪的行为主体的不特定性和危害金融秩序的具体性的统一。 2、集资诈骗罪 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有关金融法律、法规的规定,使用诈骗方法进行非法集资,扰乱国家正常金融秩序,侵犯公私财产所有权,且数额较大的行为。集资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应理解为“非法所有”。此外,集资诈骗罪和非法集资的含义相近,您注意区别。
二、区别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犯罪的主观故意不同,集资诈骗罪是行为人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意图永久非法占有社会不特定公众的资金,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行为人只是临时占用投资人的资金,行为人承诺而且也意图还本付息。1.从筹集资金的目的和用途看,如果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的目的是为了用于生产经营,并且实际上全部或者大部分的资金也是用于生产经营,则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如果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的目的是为了用于个人挥霍,或者用于偿还个人债务,或者用于单位或个人拆东墙补西墙,则定集资诈骗罪的可能性更大一些。2.从单位的经济能力和经营状况来看,如果单位有正常业务,经济能力较强,在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时具有偿还能力,则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如果单位本身就是皮包公司,或者已经资不抵债,没有正常稳定的业务,则定集资诈骗的可能性更大一些。3.从造成的后果来看,如果非法筹集的资金在案发前全部或者大部分没有归还,造成投资人重大经济损失,则定集资诈骗罪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如果非法筹集的资金在案发前全部或者大部分已经归还,则定集资诈骗罪的余地就非常小,一般应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4.从案发后的归还能力看,如果案发后行为人具有归还能力,并且积极筹集资金实际归还了全部或者大部分资金,则具有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可能性;如果案发后行为人没有归还能力,而且全部或者大部分资金没有实际归还,则具有定集资诈骗罪的可能性。如上所述,集资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区别大概就是这些了。集资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主要区别在于这两者的犯罪客体、犯罪对象都不一样。但是平日里,这两者总是容易混淆,因为它们对外的表现形式都差不多,如果不深入进行分析,很难对它们进行区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多注意它们的这些区别。
·离婚时债务和抚养费怎么处理?
离婚是夫妻双方感情破裂,无法继续生活下去之后的必然选择。离婚说很简单也可以,说复杂也行。觉得离婚复杂的,无非就是分割财产,分割债务以及孩子抚养问题的难以解决而已。这三个问题处理得好......
·债务人已注销 债权人挂账
债务人已注销债权人挂账一、什么是挂账1、确认某会计要素、会计科目的意思。比如,“挂应付账款”,这里就是指确认为应付账款的意思,也就是,增加了应付账款。又如,“挂管理费用”,指确认......
·广州天河沙河小额无抵押无担保贷款
广州天河沙河小额无抵押无担保贷款一、小额贷款的优点1、程序简单、放贷过程快、手续简便;2、还款方式灵活;3、贷款范围较广;4、营销模式灵活;5、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质量高;6、小额贷款社会......
·离婚共同债权的处理是怎样的
离婚共同债权的处理是怎样的离婚诉讼中夫妻针对共同债权的争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双方争夺债权。这可能是因为债务人信用度高,债权容易实现:或者债权数额大,甚至超出其他共同财产的总价值......
·清理债权债务过程中有哪些问题
清理债权债务过程中有哪些问题(一)债权债务问题,不是单纯的对方拖欠和资金流紧张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对于债权回收难度大、周期长、坏帐率高的问题,很多企业都费尽心思采取各种办......
·民间借贷中,如果没有约定还款顺序的,是先还本金还是利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一条规定:债务人在履行主债务外还应当支付利息和实现债权的有关费用,其给付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的,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应当按照下列顺序履行:(一)......
·处理债务纠纷时有哪些方法
实践中,一些法律意识不强的人在遇到债务纠纷时,可能会想要以暴制暴,认为自己是被逼无奈,对方不还钱,自己是没有办法才会使用暴力的。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那在法律上,处理债务纠纷时有......
·挪用公款70万免于起诉的可以性有吗?
挪用公款70万免于起诉的可以性有吗?挪用公款七十万是不能被免于起诉;应当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钱全部还,也是不能判缓刑。《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