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假离婚贷款的风险有哪些?
目前,社会上有些人通过假离婚骗贷的方式,套取银行资金,用于继续炒房或者其他投资,以获得高收益,甚至有人靠此方法一夜致富。听到这些投机取巧的致富方法,不少人心动甚至想要尝试。办假离婚贷款的风险有哪些?我们我们为您进行详细解答。
一、财产风险
1、共同财产很可能变成一方的婚前财产比如,夫妻有两套房产,办理假离婚时约定,离婚后这两套房产归女方所有,那么即使以后复婚了,这两套房产也将成为女方的婚前财产。2、一方很可能净身出户若假离婚时约定,共同财产归一方所有,但离婚假戏成真,双方不再复婚,一方很可能面临净身出户的风险。3、一方取得的财产将成为个人财产双方在离婚后,不管哪一方取得的财产,都将是其个人财产,若无专门约定,不能成为共有财产。4、丧失相互的继承权假离婚之后,双方将丧失相互的继承权及要求对方“扶养”的权利。
二、弄假成真
虽然只是假离婚,但很有可能“弄假成真”。假离婚后,若一方想复婚,但另一方不同意,任何人包括法律都不能干涉,更不能强制执行人身行为。为了避免假离婚带来风险,一些银行已严控假离婚贷款买房。最近就有消息称,中国银行在广州地区严查假离婚,通知要求,离婚不满一个月不能申请房贷……虽然该消息并未得到广东中行的正面回应,但是对于假离婚贷款买房暗藏的风险,监管已高度重视。
三、涉嫌贷款诈骗,要承担刑责
《刑法》明确定义金融诈骗罪及相关处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第二百八十条明确表示: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为了骗取银行贷款的虚假买卖行为,银行可以立刻收回贷款,如果贷款收不回或造成重大损失,相关人员就可能涉嫌贷款诈骗,要承担刑事责任。
四、会造成个人信用污点
如果被银行发现,银行可以立即停贷,对个人信用也会造成影响。如果房价下跌时,想要断贷把房子丢给银行以求脱身也很难。断贷会形成个人信用污点,银行仍会向个人追回差额,追讨违约金、滞纳金等。综上所述,办假离婚贷款的风险很多,既面临着财产风险,又可能因为触犯刑法而坐牢。现在银行已经开始高度重视假离婚骗贷的风险,审查也越来越严格,即使假离婚也不一定能贷到款,因此建议有假离婚骗贷想法的人摈弃这种不法行为,避免人财两失。
·债权债务消灭的原因有哪些?
债权债务消灭的原因有哪些?一、债权债务消灭的概念债的消灭/债的终止,指因一定法律事实的出现而使既存的债权债务关系客观上不复存在。债的消灭与债的移转是不同的。债的消灭,是指债客观上......
·多次借款的利息怎么认定
多次借款的利息认定主要看双方的约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有权要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没有约定利息,出借人主张期内利息,不被法院支持。借款人自愿支付,后......
·写了借条但没有收到钱被起诉判决怎么办?
1、承认借条是自己打的,但自己没有拿到钱法院判定的关键依据是法律证据,原告手里的借条就是法律证据,自己得要有没有收到所借款的证据,说明借条无效的话,法院依法判不还钱。2、借条:通常是指......
·打了借条后转移财产怎么办?
打了借条后转移财产怎么办?债权人若是发现借款的一方打了借条后转移财产那么可以向法院起诉,法院在受理后确定恶意转让的行为存在,那么一般会撤销财产转移的行为。法律依据:《民法典》(2021.0......
·借款抵押担保协议该怎么写?
借款抵押担保协议该怎么写?一、借款抵押担保协议的担保方式1、保证保证是指保证人与贷款人约定,当借款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承担责任的行为。保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如何逃避夫妻债务才是合法的
如何逃避夫妻债务才是合法的?可以提前约定婚内债务协议,这样是避免夫妻债务的合法有效方法,根据民法典规定,夫妻双方可以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
·借款协议中的条款哪些是无效的
借款协议中的条款哪些是无效的生活中,借贷行为时有发生,有些人虽然知道订立借款协议以保护自己的利益,但却不知道订立的借款协议中,有些条款可能是无效的。当债权人据此主张权利时,是得不到......
·私人企业算挪用公款吗
私企员工挪用款项不算挪用公款。私营企业挪用款项数额较大,涉嫌挪用资金罪。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挪用资金罪的主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法律依据:《刑法》第......